希望他拿出解决方案来,王承恩希望他见好就收,别再玩心跳,小太监们希望自己还能活着走出这平台。
“启禀皇上,要解决这问题,简单,也不简单。”
“何以见得?柳先生之才我在先生之书中就有所了解,只是耳闻不如目见,而今才知道先生之才不逊色管、亮!”皇帝表现出极大的诚意:“若是可行,我就与先生齐心协力,做一个刘先主和诸葛孔明,信你不疑,支持到底,定然让咱们君臣有个好下场!”
这是极大的诚意了,古往今来改革者没有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万万不可能,如商鞅之于秦孝公,王安石之于宋神宗,张居正之于万历皇帝,都是得到了后者的鼎力支持,才能大刀阔斧地力行改革。而且崇祯还说了要让君臣有个好下场,这就是让柳旭放心去做,不要担心落个没下场。若是一般的臣子,只怕早就跪倒在地,痛哭流涕了。
只可惜而今的大明不是当年的西秦、北宋、万历朝,今日的柳旭也不是当年的商鞅王安石,他深知大明朝、崇祯皇帝和明朝士大夫的德性,对这帮人不抱任何希望,因此只是淡淡说道:“皇上不必急着说话,待听学生说完对策之后再说吧。”
这话已经近乎无礼犯上了,但是崇祯皇帝正是心潮激动的时候,以为柳旭要学诸葛孔明玩三顾茅庐,他又是喜欢名声的,所以头:“好!我就听先生说说这法子!”
“第一,培植亲信官员,执行组织纪律。皇上,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大明朝的官可不是您的官,而是他们自己、他们家族的官。就拿东林君子来说,忠不忠?忠!但是圣人尚且有私心私欲,何况普通士人!他们自己就是东南商人、地主的代表,所作所为第一要考虑的不是有利于大明江山,而是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家族!东林君子乃是大明道德最高的一批人,他们尚且如此,其他官员可想而知。只怕给他们一百两银子赈灾,他们上下其手能吞进去九十九两!是以,若要做大事,必须另起炉灶,培植自己的亲信!而且这亲信最好不要经由科举,否则受到同年、座师影响,绝不会以皇上的命令为最高指示!”
柳旭这番话乃是石破天惊之语,大明朝从朱元璋开始设立了四大选拔制度,曰学校,曰科目,曰荐举,曰铨选,本来是比较好的制度,可以保证人才来源多样化。只是这制度随着时间发展渐趋一元,只剩下科举乃是正途,其他几个几乎没有任何作用了。他的意思不止于恢复原本的选拔制度,还要皇帝培植亲信,这就是要造科举制度的反了。
王承恩没想到柳旭第一条就如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再铸皇明》 最新章节第一百二十七章 恐吓天子,网址:https://www.xbqg999.com/153/153590/140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