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眼下的情况却不一样。
当年的笑话,已经给科院组的计算数据来了个近乎无解的死锤。
在这种前置条件下。
如果能证明11.4514e的这颗粒子存在,确实没必要再大费周章去搞e的对撞实验了。
毕竟纵观全球,能够高e级的加速器都屈指可数。
没错。
e级加速器。
加速器这个概念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当初的1850副本中,徐云也曾经搞过一个简单的电子加速器。
但加速器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它的能级上限又有多少,却知之者甚少。
首先。
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能同时被确定。
所以要看到越小的东西,就需要“光源”发出的粒子波长越短才行:
由于光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而能量等于普朗克常量与频率的乘积,因此,粒子波长更短意味着能量更大。
也就是说。
要看清小小的基本粒子,就必须要用携带巨大能量的探测粒子去对撞。
于是我们需要把探测粒子加速到很高的能量,能完成这种工作的装置就是粒子加速器。
而什么样的能级能探测到什么粒子,它们和基本力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说过一次我写的某些内容是起点甚至网文唯一,今天是第二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拿个笔和纸来配合理解)
首先,各位可以先在纸上画一个轴的坐标。
其中轴分成四份,按顺序分别标上四大基本力的微观作用:
引力耦合质量、
强核力耦合夸克生成质子和中子、
电磁力耦合成电荷、
弱核力造成的放射性衰变。
这四个力竖直向上各画四条线。
轴则是粒子对撞后可以观测到的能级,单位是电子伏特,每10的一次方为一格。
也就是0、10、1010^10、10^11
其中原子解体的能级是10,也就是10的一次方。
原子核解体的能级是10^6.5。
接着是从10^9量级开始,电磁力和弱核力的两条平行线开始彼此逐渐靠拢。
等到了10^11量级,两条线汇成了一条。
这是可测到电弱粒子的能级,也就是完成了电弱统一理论。
也就是杨老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框架,把弱核力和电磁力纳入到这个框架中,最后由格拉肖提出的电弱统一理论。
同时这也是瑞士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大型加速器所能达到的量级。
接着再往上走。
下一个数值是10^12。
这是海对面费米实验室太电子伏加速器可以达到的区间。
再往后是10^13量级,也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量级。
它是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量级。
没错,。
目前全球最高能级的对撞机。
这也是目前人类对撞的能级上限,13e。
当然了。
还没完呢——别忘了轴的那几个作用力。
在达到10^20这个量级后。
原本二合一的电弱线,又会开始向左.也就是强核力的线弯曲,但强核力依旧笔直。
接着在10^24量级后。
电弱线和强核力重合了。
这就是强、弱、电三力大一统可以直接观测到的能级——注意,是直接观测,而非理论。
目前在杨老温伯格等人的努力下,这三力已经在理论上被统一了。
也就是电磁力被证明是光子交换的结果、弱相互作用力被证明是玻色子相互交换的结果、强相互作用力被证明是胶子相互交换的结果。
至于可以直接观测到四力大一统的量级嘛.
数字是10^28。
如果用常规直线加速器,要达到10^24e需要7光年长。
用尾波加速器则需要47亿公里,和三体中的环日加速器差不多长。
好了,科普到此结束。(这种干货求点月票不过分吧?)
因此对于923.8e这个量级而言,筹备起来确实比较麻烦。
不过科院方面显然不会同意这种方案,因此在铃木厚人开口后,潘院士立刻表示了抗议:
“铃木先生,我不赞同你的说法,我们华夏人在讨论某件事的时候,往往会从情和理角度出发讨论。”
“于情,这里是科院的发布会现场,作为东道主,不应该连个抢救的机会都不给我们吧?”
“于理,923.8e这个量级虽然比较夸张,但并不能说完全没有验证成功的可能,这是对科学态度的蔑视!”
听到潘院士这番话。
铃木厚人冷哼一声,正欲反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