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下。乌什巴和几名手下从没来过此地,只见在塔下北、东、西三面各有一座用花岗岩堆砌半尺多高的炮台,朝南的一面则有两座;上面架着五门黑漆漆的直筒铁炮,长不超过一尺八寸,炮身没有镌刻花纹,只在炮身中部和尾部用粗大的铁箍扎住。在炮台的四个方向和靠近中间的位置上,还立着五根光秃秃的旗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就是着名的白塔山信炮台了!>
话说满清刚入关占领北京城之时,由于深知自己根基不稳,于是为确保京畿之安全,恐一旦有警,无信以集众,便仿照盛京鸣鼓聚众的制度,在煤山上设置了用于军事报警的信炮,以便驻京八旗可以迅速聚集御敌。>
之后到了顺治十年,经兵部尚书噶达浑奏请,郑亲王济尔哈朗附议,迁炮台至北海琼岛白塔山山顶,同时在内城九门分别设置五门信炮和五根旗杆,一旦有事,白天悬黄龙旗,夜晚悬灯。>
白塔山信炮台守军以八旗汉军左右两翼组成,按照每天两班的要求,设参领级信炮官2人、领催2人、骁骑16人守卫看管。至于内城九门上的信炮则由步军统领衙门派人值守。>
到了雍正初年,为了确保皇位,防范八旗内部发动政变的危险,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将鸣炮预警的制度诉诸成文,使之成为法令;同时为了保密,所有内容均用满语书写。这也算是中国古典时代最完备的城市预警和市民动员制度。>
虽说满清前期京畿地区基本没有发生过战事,信炮也鲜有机会发挥作用,但康雍乾三代对信炮的管理非常重视。比如在乾隆八年的时候,有宫中太监对外传闲话,说有人取用信炮台的东西,结果事发第二天,乾隆便以泄露八旗军事机密为由,将两名太监严加治罪。>
然而无论多完善的预警制度,都是建立在军队强悍的战斗力上。八旗的战斗力是来自于“旗人”这个兵民合一的群体;一旦这个群体走向腐化堕落,信炮制度就只能变成光听响的大炮仗。>
乾隆五十四年十月,长兴岛海战后,北海军兵临大沽口,使得清廷上下无不恐慌,都以为赵新是要打京师了。乾隆便下令鸣放白塔山信炮,准备来个八旗总动员,可结果差点把他给气死。>
当时白塔山五门炮都响了,黄龙旗也升了,九门炮台居然毫无反应。城门下依旧是人车如潮,茶馆里的旗人大爷们该喝茶喝茶,该听戏的听戏。至于那些在家的王公贝勒们在炮响后都被吓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乾隆四十八年》 最新章节第七百二十七章 白塔炮声动九门(二),网址:https://www.xbqg999.com/311/311775/734_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