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飞的内心也有几分急切。&am;lt;/&am;gt;>
他一边听老杨说话,一边拿起最上面那本日记。&am;lt;/&am;gt;>
翻开封皮一看,扉页上有两句用日语写成的寄语,下边有野原广志的签名。&am;lt;/&am;gt;>
签名的笔迹跟杜飞手上那本日记如出一辙。&am;lt;/&am;gt;>
翻过去一页。&am;lt;/&am;gt;>
第一篇日记的日期是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七号,星期四,天气雪……&am;lt;/&am;gt;>
虽然日记通篇用日语书写,但是其中几次提到了‘太原,表明这个时候野原广志应该还在山西。&am;lt;/&am;gt;>
杜飞只是大略的扫了一眼。&am;lt;/&am;gt;>
他对野原广志这个日本鬼子,每天干些什么并不感兴趣。&am;lt;/&am;gt;>
直接翻到老杨所说的,被撕掉的那几页上。&am;lt;/&am;gt;>
这些撕下来的日记并不连贯,其中最早的一篇是一九六月六号。&am;lt;/&am;gt;>
而且令杜飞有些意外,这些撕下来的日记竟然都被翻译过!&am;lt;/&am;gt;>
不过并不是那种通篇的翻译,而是仅仅翻译了一些日文的平假名和片假名的词语,用汉字直接标注在上面。&am;lt;/&am;gt;>
这样的翻译虽然语句不通顺,但大致能领会意思。&am;lt;/&am;gt;>
杜飞估计,应该是当初范明想办法找人翻译的。&am;lt;/&am;gt;>
他怕泄露了宝藏的秘密,只截取了其中的单词拿给人看。&am;lt;/&am;gt;>
可惜他这种举动只能是欲盖弥彰。&am;lt;/&am;gt;>
在这个时候,能翻译日语的,哪个不是人精儿,恐怕不用几次就能猜到他要干什么。&am;lt;/&am;gt;>
不过杜飞懒得去猜当时具体什么情况。&am;lt;/&am;gt;>
索性拿着这几篇日记仔细阅读起来。&am;lt;/&am;gt;>
一九六月,距离日本投降只剩下两个多月。&am;lt;/&am;gt;>
这个时候,欧洲方面德国已经无条件投降。&am;lt;/&am;gt;>
澄田赉四郎作为日本驻华的高级军官,已经意识到失败不可避免。&am;lt;/&am;gt;>
开始着手把这些年搜刮的财富向国内转移。&am;lt;/&am;gt;>
野原广志作为他的心腹,家族至交的后辈,也参与到了其中。&am;lt;/&am;gt;>
根据野原广志日记的记述,澄田赉四郎的这批财宝,一共装了七辆卡车,分为三个批次。&am;lt;/&am;gt;>
车队计划从太原出发,经由京城,到天津港,转运装船,最后运往澄田赉四郎的老家——四国岛的爱媛县……&am;lt;/&am;gt;>
杜飞快速阅读这些野原广志的日记。&am;lt;/&am;gt;>
对澄田赉四郎这批财宝的来龙去脉,总算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am;lt;/&am;gt;>
虽然说当时华北地区还属于日战区,但在德国投降之后,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日本鬼子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了。&am;lt;/&am;gt;>
那些原本安分守己的伪军和汉女干,也纷纷动了别的心思,对日本人不再言听计从。&am;lt;/&am;gt;>
再加上财帛动人心。&am;lt;/&am;gt;>
澄田赉四郎想把这七卡车金银细软,从山西运回日本,还真不那么容易。&am;lt;/&am;gt;>
为了保险起见,整个车队一共分成了三批次。&am;lt;/&am;gt;>
前边两辆,中间两辆,最后一批三辆。&am;lt;/&am;gt;>
间隔两天出发,就算其中一批出事儿,也不至于全军覆没&am;lt;/&am;gt;>
根据野原广志的日记。&am;lt;/&am;gt;>
一九7月21号,第一批两辆卡车从太原出发,混在一支商会的运输车队里。&am;lt;/&am;gt;>
路上竟然十分顺利,经由京城、天津,直接转运上船。&am;lt;/&am;gt;>
并在十二天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