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刘璋亲自给还在绵竹关负隅顽抗的刘循去信,让他向刘基投降。>
刘循只得遵照父命,开关献降。>
刘基命人缴除刘循的武装,并将其看押,之后才动身入关。>
经过绵竹关时,刘基身边的护卫十分严密,事情马上就要成功,这个时候更加不能放松警惕!>
又过数日,大军抵达成都。>
甘宁带着刘璋等人在城外恭候。>
刘基终于亲眼见到刘璋,对方的外表看上去,比自己要大一轮。>
其外貌敦厚,眼神中带着忧伤,也有几分乞求。>
刘基让人将刘璋带到自己的车辇前,坐在车上问刘璋:>
“刘季玉,你父曾听信占士,至益州觅天子气。>
“现在我问你——益州有天子气吗?”>
车辇前,刘璋一脸困惑地看着刘基,不明白对方为何这般问他。>
刘璋呆愣地站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应答。>
沉默中,拉车的白马吐出的鼻息,成了现场唯一的声响,让尴尬的气氛更加浓郁。>
“呵呵呵,”忽然,刘基笑了起来,他故意朗声说道,“刘季玉,羊质虎皮也,我无忧矣!”>
刘基的话落在益州官员们耳中,让他们的内心感到刺痛。>
主君受辱,臣子们面上哪里有光?刘璋的无能暴露在对手面前,让益州官员们面色难堪。>
“入城吧,刘季玉,你我同宗,上车与吾同乘吧!”>
将刘璋彻底看穿的刘基邀对方同乘。>
刘璋本想上车,谁料刘基身旁的护卫长张世,突然对刘璋怒目而视,喉咙里发出虎吟:“昂?!!”>
张世这一唬,刘璋哪里还敢妄动。>
刘璋上车也不是,不上车也不是,只好看向刘基,眼神中满是哀求。>
刘基其实就是故意在让刘璋难堪,他要好好在益州官员们面前撕破刘璋的面皮,让那些还忠于刘璋的官员们知道,他们的主公根本不是自己的对手。>
戏演的差不多,刘基见好就收,对刘璋道:“既然季玉不愿上车,那就替吾牵马吧!”>
人为刀俎,刘璋只得态度谦卑地替刘基牵马。>
刘基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对左右道:“进城吧!”>
“入城————!!!”>
大军开进成都,刘基的车辇在重重护卫下进入城内。街道两旁围观的百姓都被清退,以免其中混有刺客。>
等刘基的车辇来到州牧府前时,刘基望着那非同一般的州牧府,不禁对左右感慨道:>
“这刘焉,还真以为自己是天子啊?”>
一旁的刘晔上前谏言:“主公,是否要下令拆除?”>
刘基摇摇头:“此皆民脂民膏,毁伤实在有些浪费。”>
刘基扭头问刘璋:“季玉,这宫殿可有姓名?”>
刘璋低着头回答:“故翁称其为蜀安宫。”>
刘基说道:“改成永安宫吧!等我走后,将其封禁,待天下归于一统,就不用再在成都另修宫室了。”>
诸葛亮评论道:“主公爱恤民力,真乃圣明!”>
刘基笑着说:“走吧,都进去看看,看看刘季玉的家里都有些什么。”>
一行人有说有笑地进入永安宫。>
之后,刘基与刘璋完成对益州的交接,存放在永安宫中的各类籍册、钱粮宝物等都被刘基接收。>
做完这些工作后,刘基召集荆州文武及益州大小官员到永安宫议事。>
官员任免自然是首要大事!>
攻伐益州与以往不同,刘基这回可是直接打下了一州之地!>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确定让谁出任益州刺史之职,选出替刘基和老爹刘繇镇抚益州的人。>
这个人选必须谨慎,因为益州闭塞,万一出差错,刘基在荆州不好快速反应。>
刘基心中有三个人选,一是张昭,二是刘晔,三是诸葛亮!>
这三人都是刘基的心腹,且刘基相信他们能够管理好益州。>
而三人中,刘基最倾向于让张昭出任益州刺史。>
虽然张昭从没有跟随刘基出征过,但每次刘基出征,都是张昭留守,不管是资历、功劳还是能力,张昭绝对是最佳人选。>
而刘晔也是个不错的人选,刘晔的能力绝对没话说,而且资历和功劳一样镇得住场。>
只是有一点——刘晔姓刘!也是汉室宗亲!>
对此,刘基有些犹豫。即便刘基知道刘晔不可能反叛,可也许会有人利用这一点,恶意挑拨也说不定……>
况且人心隔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