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生卒年不详),字文向,琅邪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官至安东将军,封都亭侯、芜湖侯。
徐盛早年因家乡动乱,南下客居吴郡。孙权掌管大事后,任命徐盛为别部司马,兼任柴桑县长,
率兵驻守以抵御黄祖。黄祖的儿子黄射曾经率兵数千人进攻,徐盛以不到二百人的兵力抵抗,
杀伤黄射的部队千余人。其后徐盛打开城门主动出战,以寡击众,将敌人杀得大败而逃,
黄射从此不敢入侵;徐盛因功升任校尉,兼任芜湖县令;后来徐盛又讨伐叛匪有功,升任中郎将。
汉献帝建安十帝曹丕亲率大军入侵,
徐盛向孙权献计,沿着长江修筑防护墙,绵延百里,曹丕无功而返。
不久徐盛病逝,他的儿子徐楷袭爵,并接替他领兵。
时人如蒋钦评价徐盛“忠而勤强,有胆略器用”;
后世如晋朝史家陈寿、南朝宋学者刘义庆、南宋学者章如愚等都认为徐盛勇武多谋,将徐盛列入“江表十二虎将”之一,称赞他们都是孙吴的名将。
徐盛字文向,是琅邪郡莒县(今山东莒县)人,早年因为家乡遭受动乱,徐盛渡过长江南下客居吴郡,
在当地以勇气闻名。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统管大事,任命徐盛为别部司马,
并授与他士兵五百人,并担任代理柴桑县长,以抵御刘表的部将黄祖。
徐盛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境内)期间,黄祖的儿子黄射曾经带了几千人马顺长江而下进攻徐盛。
当时,徐盛手下的官兵还不到二百人,他率部迎战敌人,奋勇抵抗,在战斗中杀伤黄射士兵一千多人。
徐盛又打开城门率部出战,以寡击众,将敌人杀得大败而逃,黄射从此不敢再来入侵。战后,
徐盛因功被孙权提拔为校尉,兼任芜湖县令。后来,徐盛又在讨伐临城县南山中的盗匪时立下战功,升任中郎将,负责统率五校营的军队。
汉献帝建安十臣能有如此表现,必定不会长期甘心顺从曹魏。
此后徐盛升任建武将军,封都亭侯,兼任庐江太守,孙权将临城县赐予徐盛作为奉邑。孙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刘备率领大军进攻夷陵(今湖北宜昌),徐盛率部随陆逊迎敌,攻取敌军营寨,多次作战有功。
同年九月,曹魏将领曹休率领大军进攻洞口(今安徽和县南),徐盛与吕范、全琮率军渡过长江前去抵御。
因为突然遇到大风,船上的士兵多有丧失,徐盛收集其余士兵,与曹休隔江对峙。曹休派军队靠近吴军的战船,
发起进攻,徐盛以少敌众,敌人始终不能攻克,不久曹休退兵。徐盛御敌有功,升任安东将军,封芜湖侯。
孙吴黄武三年(公元224年),魏文帝曹丕亲率大军南下入侵,有渡过长江的打算。徐盛向孙权献计,
从建业起一直沿着长江修筑防护墙,用草木扎成篱栅,在防护墙上修建假楼,然后派船队在长江中巡游。
众将士都认为这种方法没有用,徐盛不听,坚持完成了防护墙的修筑。
]
曹丕率领大军抵达广陵(今江苏扬州),看着长江对岸吴国修筑的防护墙感到愕然吃惊,
防护墙绵延几百里,又遇到长江涨水,不禁感叹表示,曹魏虽然有上千支骑兵队伍,到了这里却没有用武之地。
曹丕于是率领大军撤退,众将士这才对徐盛先前的计策心悦诚服。
徐盛在黄武[b]年间去世,他的儿子徐楷继承爵位,并接替他领兵。
三国时期吴国将领蒋钦评价:徐盛忠勇强悍,有胆略和气度,喜欢指挥万人以上的军队。
晋朝史学家陈寿将徐盛与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潘璋、
丁奉共十二名东吴武将在《三国志》中列为一传,评价他们都是江东的虎将,孙氏理应厚待的部下将领。
南朝宋学者刘义庆在《徐州先贤赞》中评价:徐盛以敦直、勇气闻名,曹操进攻濡须,孙权每次派遣出战的将领,徐盛都排在前面。
晚唐诗人孙元晏有诗赞徐盛:“欲把江山鼎足分,邢贞衔册到江南。当时将相谁堪重,徐盛将军最不甘。”
所述即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向曹丕称臣,邢贞前来江南册封孙权为吴王,在座的大臣中,徐盛最为不甘心。
南宋学者章如愚评价:如程普、黄盖、甘宁、徐盛、潘璋、朱然、朱桓、贺齐、凌统、全琮、吕范,都是智谋足以统率军队,勇武足以抵御强敌,没有人是不称职的。
当初徐盛担任芜湖县令时,蒋钦的部下一位官吏犯了事,被徐盛逮捕下狱。徐盛上表给孙权,
请求斩杀这位官吏。当时蒋钦率兵驻扎在宣城,讨伐豫章郡境内的盗贼。孙权考虑到蒋钦领兵在外,
没有同意徐盛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