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的夏天,北方的河朔之地重归宁静,然而淮河流域却又陷入激战。>
曹操起倾国之兵,号称十万,南征弋阳,意图趁刘繇病逝的时机,夺取淮北,侵入扬州!>
曹操以曹洪为先锋包围汝阴,引弋阳太守太史慈出兵援救,曹操随后率主力将太史慈包围在繁阳亭。>
吴车骑将军步骘督兵北上,却只来得及在重围之中救出太史慈,太史慈所部七千士卒仅六人生还。>
朝廷大军斩俘七千,声震淮北。>
战斗的经过被传开后,淮北各县皆有人起兵响应朝廷。>
继平舆、安城二县易手后,旬月之间,弋阳郡又有八九个县邑转投朝廷。>
吴军在弋阳郡的形势渐入劣势,步骘只好先守住重镇新蔡,确保吴军在淮北能有一片落脚之地。>
两万吴军屯驻于新蔡,与朝廷的五万大军进行对峙。>
除开新蔡,双方还在汝阴开辟战场。>
步骘命诸葛瑾率领九江六千兵马,去解汝阴之围。>
诸葛瑾北渡淮水后,没有立刻前往汝阴解围,而是将部队屯扎在汝阴西南方的慎县。>
原本诸葛瑾是想立刻带兵去汝阴解围的,但九江长史蒋济却对他说:>
“将军,曹洪在北,有大军两万,士气正盛。我军只有六千,汝阴城中守军不到三千,两厢合兵,亦不足万人。将军即便领兵前去,难道就一定能击败曹洪吗?”>
蒋济的话说得很委婉,他与诸葛瑾同事多年,深知诸葛瑾没有统兵之才。>
而曹洪却是名震中原的大将!>
吕布、袁术、孙策、袁绍等名动一方的诸侯都不曾在曹洪手中讨到过好处,以诸葛瑾之才,确实是难以匹敌。>
诸葛瑾也被蒋济这话问住了,他自觉没有以少胜多的本事,于是听从蒋济的建议,先在慎县停驻,等曹洪攻城不利后再出战。>
蒋济认为,汝阴是弋阳重镇,城高池深,即使汝阴城中守军不到三千人,守将李通只要不投降,应该也能坚守几个月。>
事实也确如蒋济所料,整个春季曹军都在攻城,汝阴却依旧屹立在那里。>
但是,每天从前线传到诸葛瑾手里的军报来看,汝阴守将李通应该坚持不了多久了。>
曹洪不愧为曹操倚重的大将,其麾下部队侵攻如火,悍不畏死,每天都会对守军造成不小的杀伤。>
当时间飞转到夏天后,汝阴城内的守军就仅剩下五六百人了。>
李通不得不派遣手下敢死突围求救,幸运的是,有两名敢死突出重围,逃离了前线。>
两名敢死还没跑到慎县,其中一人就因伤势过重而殒命途中,最后只剩下一名敢死活着赶到慎县。>
敢死见到诸葛瑾后,跪在地上涕泪横流地哀求道:>
“将军!求你快点发兵,救救我家李将军吧!我求求你了!再迟的话,李将军就要没命了!”>
那敢死一边说一边磕头,脑袋砰砰砰地砸在地上,让人动容。>
诸葛瑾走过去将他扶起来,正要答应,身后蒋济却悄悄扯了扯他的衣袖……>
话到嘴边,诸葛瑾又改口道:“你先下去休息,吾这就与众将商议,看派哪位将军去救!”>
敢死闻言,终于昏死过去,众人赶忙将他带下去医治。>
“子通,为何不让我出兵啊?”诸葛瑾坐回席位,一脸疑惑地问蒋济。>
蒋济叹息一声,小声说道:“哎,将军!汝阴乃坚城一座,然而不过三个月就危在旦夕,足可见敌军之强势。将军若引兵前去,恐怕难以取胜啊。”>
“这……但是汝阴乃淮北重镇,不得不救啊!”>
诸葛瑾很无奈,说实话,他的信心并不足。但既然领了军令,他也不能老待在慎县不动,否则汝阴丢了的话,他肯定难辞其咎。>
诸葛瑾看向蒋济:“子通可有何良策?”>
蒋济摇摇头,淡淡地说道:“此乃大势所趋,非人力可以扭转。”>
说罢,蒋济看向帐中舆图,他的心态很平静,并不因为汝阴可能丢失而焦虑。>
以蒋济的才智,足以预见事情的发展,所以他才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
诸葛瑾咋舌,也学着蒋济的样子看向舆图。可惜他的智慧不在兵法、不在筹画,而在治政、在为人处世,所以无法像蒋济那般洞察情势。>
诸葛瑾冥思苦想,希望能有一个完全之法,但久久不得其要。>
一直到傍晚,有军士进来禀报,军士面有悲戚之色,眼下还有两道泪痕:>
“将军!那敢死自杀了!”>
诸葛瑾愕然:“敢死为何自杀?!”>
军士跪在地上,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