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孙、公孙联合抗楚一事,秦武公曹操还在世时,就曾被贾诩、钟繇等臣一再提起。>
但曹操还来不及执行此案,就在回归雒阳的途中与世长辞。>
新继位的曹丕忙于更重要的事务,直到眼下腾出精力关注关外局势,才终于想起把三家结盟之事提上日程。>
但其实三家联合早有迹象。>
三年前曹操突袭邺城击破袁尚,公孙康和孙绍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戏份。>
若非公孙康和孙绍吸引走了袁尚的所有兵力,曹操根本不可能渡过黄河拿下黎阳大营,也不可能迅速攻破邺城。>
曹操在世时,还经常与青州孙绍一起进犯徐州。>
曹孙联军的屡次进犯极大地拖累徐州的恢复和发展,以致于刘基发动北伐后,徐州刺史杜袭只能紧守徐州地界,牵制曹仁和孙绍的军队,却无法像荆州、益州那样主动对秦国发起进攻。>
这些都是秦国和孙氏、公孙氏从前有过的合作。>
但今日曹丕所谋求,却是要和公孙氏、孙氏进行远超往日的合作!>
半月之前,司马懿回到长安后,向曹丕提出了给孙绍、公孙康封王的建议。>
这无疑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秦国众臣们都认为可以给二人封侯,但不应该封王。>
因为封王,便意味着孙绍、公孙康二人会在地位上,与秦王曹丕、楚王刘基平起平坐。>
这让许多秦国大臣一时间难以接受。>
尚书毛玠进言反驳司马懿的提案,声称王器不可轻赐。>
青州孙绍民寡兵少,何德何能与秦国相提并论呢?>
辽东公孙康亦不过化外之主,纵使有兵马数万,与蛮夷又有何异呢?>
毛玠的话赢得了不少士人的拥护,也让曹丕感到为难。>
但国相钟繇和太尉贾诩都出声力挺司马懿。>
钟繇和贾诩都认为,秦国要想击退楚军,仅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做到的,秦国必须联合孙氏和公孙氏的力量!>
尤其是辽东公孙氏,据传言公孙康占据幽州后,其麾下兵马不下十万人!>
若秦国能够邀来辽东大军共击楚国,秦楚之战或许还真有转机也说不定。>
并且孙绍和公孙康封王的话,打出兴复汉室旗号的楚王刘基,又会多出两尊敌人。>
但司马懿、钟繇、贾诩等人都刻意地忽视了一点,那就是邀公孙康南下中原,会否又是引狼入室之举呢?>
若联军真的击退了楚军,公孙康很有可能趁机大肆进军中原,秦国又会迎来一位新的敌人。>
不过这些问题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秦国来说,都不是事儿!>
眼下把大秦国盘活才最要紧,至于之后天下的局势会如何发展,应该相信后人的智慧!>
于是在钟繇、贾诩、司马懿三位大臣的大力支持下,秦王曹丕力排众议,决定给孙绍和公孙康封王!>
秦国使者们兵分两路,他们拿着天子的符节化作天使,带着册封王位的诏书踏上旅途。>
曹丕派出的天使几乎是和兖州牧程昱派去求援的秦国使者同时到达目的地的。>
公孙康和孙绍都亲自接见了天使和秦使。>
秦楚在中原争霸,辽东和青州都不可能不受影响,二者甚至已经被卷入了秦楚之间的战争中。>
所以公孙康和孙绍都对中原的战事特别关心。>
但二者的态度却有些不同。>
孙绍自幼就被周瑜、程普、朱治等孙氏老臣灌输了要为孙策复仇,并且席卷天下的志向。>
曹丕要给孙绍封王来换取孙绍的支援,孙绍二话没说,直接答应下来。>
于是孙绍在临淄正式封王,建国号齐!>
孙绍封齐王,周瑜、吕范、朱治、周泰等人自然也受到孙绍的封赏,可惜老将程普在前年寿终正寝,未能等到孙绍封王的这一天。>
接受册封后,齐王孙绍向天使和秦使承诺,齐国会在青州、冀州乐陵、平原、渤海等地十发一兵,并亲自率军前往许昌!>
使者们听后大感惊喜,他们没想到齐王孙绍竟然这般支持抗楚大业。>
按照齐国太尉周瑜的说辞,齐国在占据乐陵、平原、渤海三郡后实力大增,可以征调七万大军支援秦国!>
大军将在一个月后启程,希望秦国能够在许昌继续坚守两到三个月,以免援军还未到,秦军就先败了。>
天使和秦使的惊喜溢于言表,他们高高兴兴地带着这个好消息返回秦国。>
然而,与孙绍不同的是,辽东公孙康在面对朝廷的册封时却显得有些犹豫。>
西进幽州之前,公孙康就时常关注中原大局的走势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