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淮北汝阴。>
城南楚军大营的中军大帐中,驸马都尉陆逊手捧《司马法》,正襟危坐于软席之上。>
就在陆逊一心一意读书之际,帐外不时传来喊杀之声。>
帐中还有一人和陆逊一样,也在专心致志地读书,不为外面的厮杀所扰。>
此人正是曾经跟随刘基一起游历庐江的陆绩,也是陆逊的族叔。>
陆氏叔侄二人对营外厮杀充耳不闻,左右之人对此已是见怪不怪。>
用陆逊的话讲,如何应敌,诸军只需遵循都督的将令,按照军典行事就可。>
因为陆逊是楚王的女婿,全军上下都不敢公然抗议。>
好在这几个月来,秦军两次来攻,都无法撼动大营。>
将士们这才明白,陆逊是真有本事,因此才敢稳坐钓鱼台。>
除了有信心使军队守住大营外,陆逊心态如此放松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陆逊这支部队的任务很简单!>
刘基让陆逊领兵在汝阴驻扎,又不要求陆逊攻下汝阴城,所以陆逊才敢放心大胆地“摸鱼”。>
如果刘基要求陆逊攻下汝阴,那陆逊绝不敢这般松懈。>
陆逊很清楚刘基的意图,刘基是想让陆逊的军队在汝阴牵制曹休,让曹休不敢随意分兵支援曹操。>
面对楚军的绝对优势,曹操选择分兵防守安城、新蔡、汝阴三镇,以求减少局部战场上楚军的人数优势。>
但曹操分兵驻守,又何尝不是在让自己手中的秦军变得分散呢?>
到了傍晚,留赞、张温、顾徽等将领入帐禀报。>
“都督!秦军已被击退,大营安然无恙!”>
陆逊听后,放下手中的兵书,笑着说道:>
“诸君记好战功就是,切莫让将士们寒心!”>
“都督赏罚分明,末将等代弟兄们谢过都督!”>
“嗯,都下去休息吧!”>
“诺——!”>
诸将走后,陆逊自言自语道:“今日之后,秦军应该只能退走了,这汝南终归我大楚所有。”>
一旁的陆绩听后,挑眉看了陆逊一眼,然后继续埋首书案。>
陆绩好清谈经学,对军争、政务等皆无兴趣,若非陆氏族内有意让他出来混军功,他更愿意留在建业和秘书省的博士们聊学术……>
楚军大营北面的汝阴城中,攻营无果的曹休、张合等人聚在军营里议事。>
曹休的面色有些难看,他亲率数千精锐突击楚营,却拿那个驸马都尉的营垒毫无办法。>
张合、徐晃等人都有些泄气,秦军在淮北战场上的局势很不利。>
曹公本来还想着让他们在汝阴打开局面,谁料一个逆贼刘基的女婿,竟然能让他们屡攻无果!>
哎——!>
曹休见众将都不说话,只好开口道:>
“派人把实情报于大王吧……将来要是有机会,定要逮住陆逊这厮!”>
两日后,汝阴的战况被快马送到平舆。>
收到战报后,就算是志向高远的曹操,也不免叹了口气。>
坐在一旁的贾诩眼观鼻,鼻观心。>
说实话,秦国与楚国之间的这场战争,贾诩本来就不看好。>
而秦楚两国最终谁将夺得天下,早在八年前刘基入蜀时就已经基本确定。>
事在人为,曹公能够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贾诩瞥了一眼曹操。>
已然满头花白的曹操,此时正襟危坐,闭目冥思。>
他头上王公大冠垂下的十二根冕旒整整齐齐,仪表威严庄重。>
越到颓弱之时,身为一代雄主的曹操就越加注重仪表。>
不是因为曹操心虚,而是因为曹操知道越到末路,就越需要强调自己的权威,不然手下人容易产生二心。>
忽然,曹操睁开双眼,径直盯向贾诩:>
“文和,汝阴战事不顺,吾谋略已尽,你有何看法?”>
贾诩咽了口唾沫,恭敬地说道:>
“从公破邺城算起,至今已过一载,淮北虽然越发艰难,但公子在魏郡或可开新辟易。”>
“唔——吾知道你的意思了,先退下吧,容吾再想一想。”>
“诺。”>
贾诩战战兢兢地出门。>
局势维艰,使得如今的曹公越发像一头随时要择人而噬的猛虎。>
如果可以的话,贾诩真想找个借口缩回关中去啊!>
可惜荀氏和曹公闹翻后,被世人评价为智计冠绝当世的他成了曹公的近随,一旦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