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点了点头,乔行简所说意思便是严格升迁制度,为了抑制侥幸得官和越级提升。>
既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臣子凭资历慢慢熬到老,又不能让那些权贵一步登天,做官都要先从州县开始,脚踏实地,一步步干起来的才能入朝为朝官,当前没有地方经验的朝官,也必须去地方州县为官之后才能升迁。>
那么官员是否有‘能力’就要看其在地方的政绩如何了。这与左相崔与之提出以能力考核而不是以资历考核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参知政事葛洪出列,禀道:“陛下,欲澄清吏治需减少官吏权摄,内地如缺州县官,必须由现任官出阙;出任两任通判者其中一任必须到两广四川等偏远地区为官,确保官阙不再权摄。”>
所谓权摄就是不够任职资格者代理为官,因此荒凉偏远地方的官缺却无人问津、躲避不及,肥差遣官员们挤破头,争着去打点抢官,资历不够的官员就可以‘权’来低官高任,官员队伍因而膨胀。>
“可!”皇帝点点头。>
葛洪继续道:“澄清吏治之重便是去冗官,这边去冗官,可那一边官员又层出不穷,故此繁冗不去。朝廷需节制取士人数。”>
他说的是再怎么去冗官,但每年的科举考试又有许多进士进入官场,那么这官员体系还是庞大,需要减少科举入取人数。>
皇帝闻言,略有所思,问道:“如今每科取士几人?”>
“约六百人上下。”葛洪应道。>
宋朝太祖时期,通过科举选官并不多,每次科举选十几个进士为官是常有的事情。之后历代帝王开始不断扩招取士,人数扩大到了十倍,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
北宋疆土除了燕云十六州,基本覆盖了中原故土,共设二十四个路,南渡之后,大宋所辖面积缩小,哪怕加上这些年忠义军控制的山东地区(京东东路),也不过十七个路。但每科进士人数依然不断扩招,也使得官员体系显得越来越冗杂。>
“每科上限取四百五十人如何?”皇帝问道。>
几个宰执纷纷点头。>
“还有什么?”皇帝问道。>
参知政事郑清之出列:“请陛下罢黜堂除陋规。堂除之阙返还吏部之后,才可赴选调者无淹滞,合资格者得美阙。”>
郑清之所说“堂除”,便是宋朝的京官、选人一般由吏部选差,其有特殊勋劳者,得由政事堂直接奏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南宋北征》 最新章节第二百一十四章 两种皇帝,网址:https://www.xbqg999.com/352/352062/215.html